2010年3月11日 星期四

運動員的道德!


這學期我在開南大學開設藥用植物學有許多開南棒球隊的同學來修我的課讓我增加了這個主題。近來台灣職棒球員的打假球事件重創台灣國球,正如同1920年代芝加哥白襪隊八名明星級球員在總冠軍賽的打假球事件,也被稱之為「黑襪」事件。同樣的美國大聯盟球員的「吃毒」事件亦同! 不論是安非他命或類固醇統稱之為「performance-enhancing drugs」。在所有運動中最被拿來探討吃禁藥問題的莫過於棒球運動,美國職棒從1960年起被發現球員使用安非他命,1970~1980年間則盛行吃毒品古柯鹼(cocane),1985年最出名的事件是匹茲堡海盜隊的數名球員因為吃類固醇在1986年被集體禁賽。1991年美國大聯盟官方雖然明定球員不可以吸食禁藥,但從未嚴格執行此法令,且檢驗費極高不划算。在1998年聖路易紅雀隊的Mark McGwire和芝加哥小熊隊的Sammy Sosa的單季全壘打互別苗頭,且雙雙打破1967年由Roger Maris的單季61支全壘打紀錄,而Sammy Sosa更是史上唯一連三季打出60支全壘打以上的球員。到了2001年舊金山巨人隊的巨砲Barry Bonds又在單季破紀錄擊出73支全壘打,幾乎無人可破! 直到2003年Bonds的體能教練承認他的生化公司賣很多禁藥給職業球員,加上一些原本不願公佈的資料不知從何管道外洩給媒體,才發現許多運動員包括Bonds、Jason Giambi、 Sammy Sosa、Mark McGwire、Palmeiro、Canseco、甚至連芝加哥白襪隊被稱為重傷害(Big hurt)的Frank Thomas以及波斯頓紅襪隊的Curt Schilling都列名其中,而2009年的紐約洋基隊A-Rod的吃藥事件更引起全世界譁然。其實不只是職棒包括自由車、田徑、游泳、摔角等曾獲得奧林匹克獎牌選手都有類似事件。這些選手吃藥的理由都因為壓力過大、希望體能有所突破、以及購買黑市的禁藥非常容易取得等。現在的運動員仍在追求一些尿液檢驗不出且可增加爆發力的禁藥,甚至現在的基因療法更有可能透過基因殖入運動員身體而不需吃藥便可以有吃禁藥的爆發力。所以禁止使用不當藥物並非真正的解決答案,即使美國的NCAA(大學聯盟)就有比一般職業賽有嚴格規定。如果一位運動員想要成為”乾淨”的偶像就應該有”道德觀”,必須學習真正的成功是來自努力和不斷的練習,而非實驗室生產的藥,且”always play big”!

郭毓仁

沒有留言: